2016松原查干湖冰雪马拉松

首页 当地特色 查干湖民俗—餐饮娱乐

查干湖民俗—餐饮娱乐

2016-11-02 09:10

被誉为“马背民族”的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别具特色的餐饮文化。在查干湖旅游度假区不仅能够品尝到蒙古族特色佳肴的浓香美味,更能领会到蒙古族餐饮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查干湖旅游业的开发建设,查干湖的餐饮业和餐饮文化也日益兴盛起来,并助推了旅游业的提升,促进了查干湖旅游业的发展。查干湖餐饮业已成为查干湖旅游业的一块招牌,深受业内人士、广大游客的喜爱和赞赏。

 

一、查干湖风情宴

 

“查干湖风情宴”是前郭尔罗斯江南宾馆结合地方和民族特点潜心设计的一台形、色、香、味俱佳的特色名宴。“查干湖风情宴”由六道凉菜、六道热菜、一道汤菜、二道主食组成。凉菜的花摆造型选用风光秀丽的查干湖为主调,突出了北国大湖所特有的蒲苇轻拂、粉荷竞艳、鹤翔鸟鸣的自然景观与生态特色,象征健康与长寿;热菜品种的选用以前郭尔罗斯浓郁的民族风情为主调,将蒙古族传统的餐饮文化与现代的烹饪技艺有机结合,以查干湖特产鲜鱼、前郭尔罗斯大草原特产羊肉为主料,突出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不仅色香味美,而且造型别致,令人食之回味无穷。

“查干湖风情宴”在中国第三届美食节上技压群芳,共获整体和单项7项金奖。“查干湖风情宴”被评为中国名宴,前郭手把羊肉、查干湖鱼头、鲍汁扒鱼和前郭烤羊腿被评为中国名菜,前郭馅饼和千层饼被评为中国名点。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已设立了餐饮业开发基金,以此支持江南宾馆和郭尔罗斯宾馆及其它餐饮单位,鼓励他们开发打造具有郭尔罗斯和查干湖特色的餐饮文化,努力推出“头鱼宴”和“头鹅宴”等新产品,以丰富“查干湖风情宴”的内涵。

 

二、烤全羊

 

烤全羊,蒙古语称为“昭木”“好尼西日那”。烤全羊是蒙古族宴席中最讲究的一道特色菜。做法是将羊宰杀后,去内脏,整洁干净,腹腔内放置各种香料,把整只羊放入炭火炉中微火熏烤,出炉入炉,前后翻转,反复多次。烤熟后,将周身金黄的整只羊放在大木盘中,由两人抬入宴会厅,绕场向宾客献礼展示,然后再抬回灶间,交厨师刀解若干大块置于菜盘之中端上宴席餐桌,用餐刀、竹筷撕块蘸盐食用,其香浓沁脾。烤全羊不仅色、香、味、形俱全,风味独特,而且非常隆重,对宾客有极高的礼节性。

 

三、全羊席

 

全羊席又称“全羊大筵”,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间。全羊席这一具有独特风味的宴席是蒙古族在古代逐渐形成并流传至今的一种最丰盛、最富民族特色的宴席,是经历了几百年的技艺演进和饮食经验积累的结晶。“全羊席”以一体之物,烹制出70余种菜肴,形色不同,口味各异。“全羊席”的菜名都非常别致,76道菜,菜名均不露“羊”字,如以羊眼做的菜名为“玉珠顶”,以羊脑做的菜名为“烩白云”,以羊百叶做的菜名为“素菊花”等等,以不同部位的羊肉做的菜也都有不同的名称,如“樱桃红腐”、“清炖百合”、“酥烧枇杷”、“五香兰肘”,还有“吉祥如意”、“满堂五福”等祝福吉祥的菜名。

“全羊席”不仅菜名高雅、菜品丰盛,形、色、香、味俱备,煎、烹、炸、爆、煮、蒸、炖俱全,而且上菜的程序也非常独特,必须是以羊头菜为首,菜品上桌按四四盘碗编组,辅以诸色点心及各道主食,使“全羊席”不但色香味美、营养丰富,也极显高贵与丰盛,极具民族风味。

 

四、全鱼宴

 

查干湖“全鱼宴”是前郭尔罗斯根据查干湖盛产鲤、鲢、鲇、鲫、鳙等15科68种野生鱼类的实际推出的极富地方特点,极蕴民族特色、极具大众口味,有极高营养价值的地方传统名宴。

“全鱼宴”以查干湖的野生鲜鱼,特别是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查干湖“胖头鱼”等为主料,经炖、煎、炸、爆等独特的厨艺加工,用小仅几厘米长,大至十几斤重的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查干湖野生鲜鱼做成冷、热、生、熟俱备,软、嫩、酥、脆俱全,香、甜、麻、辣俱有的丰盛宴席。查干湖全鱼宴按季节的不同,所选用的鲜鱼的种类、数量也不尽相同,然四季口味却都不失鲜美。

 

五、剒生鱼

 

“剒生鱼”是一道深受人们喜爱的查干湖名菜。“剒生鱼”多选用二斤以上的黑鱼为主料,鲤鱼、狗鱼也可入选。将选用的鲜鱼去掉鳞和内脏后剥皮,将肉剒下,(用刀向前推切谓之剒),切成细丝,用醋浸泡,直至肉丝变成白色,将肉丝与焯好投凉的绿豆芽、菠菜等配料放在一起,再辅以芝麻酱、海米、辣椒油、食盐、味精、米醋、蒜沫、姜丝等佐料拌匀,食之格外爽口鲜美。

“剒生鱼”这道名菜由来已久,而且地域也不限于查干湖和松、嫩两江一带。相传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一次设宴款待使节,贪杯微醉,御厨怕太祖酒醉失态,想到米醋、生鱼能解酒,便做了一盘剒生鱼,太祖食后不仅清凉爽口,而且酒意尽消,连声夸赞,从此“剒生鱼”就成为女真族的一道名菜。“剒生鱼”不但对鱼的品种、大小、鲜度要求严格,而且也讲究吃的季节。阳春三月,查干湖冰雪消融,开湖鱼既肥且鲜,是吃“剒生鱼”的最佳时节。

 

六、手把肉

 

蒙古族的手把肉不同于一般的吃肉啃骨,不仅烹制上有许多独特技艺,而且在食用上也有许多特有的礼仪文化。

“手把肉”多选用草原牧场的两龄羊,采用传统的“掏心法”宰杀,因为这样宰杀的羊由于心脏骤然收缩,全身血管扩张,肉最鲜嫩。宰杀后把羊带骨分解成若干小块放在清水锅里,不加盐等调味佐料,用旺火煮,原汁原味,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但目前推出的“手把肉”煮好后大多都再进行二次加工,将大块再分解成小块,辅以盐面、米醋、花椒、八角、味精、辣椒油、姜丝、葱段等调味佐料进行特殊烹制后再食用,其鲜嫩不变但味道更加独特。

 

七、奶茶

    

蒙古人民喜欢喝茶,特别喜欢喝奶茶。奶茶,亦称蒙古茶。是蒙古人最喜好的不可缺少的饮料。俗话说,牧区“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茶”。蒙古人喝奶茶历史很久远,至少在宋辽时期茶叶就已经大量进入北方草原。                      

在蒙古民族中,茶叶被称之为“仙草灵丹”。茶叶中含有丹宁、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维生素C、 D 、B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强心、利尿、养胃、健脾、造血、造骨、解毒、去火、明目、提神醒脑和强化血管壁等药用功能,还有溶解脂肪,增强人体抵抗力,促进消化等作用。因此,茶叶,尤其是砖茶逐渐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一日无茶饮,心虚头晕,饮食不香,夜不能寐。传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兵出征无须带更多的粮草,有了砖茶,便等于有了粮草。人饮砖茶水,耐渴、耐饥、精神爽快;马食砖茶渣子,胜过草料之功能,日行百里,无疲倦之样。

蒙古族牧民日常饮用的茶有三种:奶茶、酥油茶、面茶。蒙语称奶茶为“苏台茄”,酥油茶为“希日陶斯台茄”,面茶为“珠通茄”。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牧民们还摸索出了丰富的熬茶技术。煮奶茶,通常是将青砖茶或黑砖茶捣碎,抓一把茶装在小布袋里(也可不装袋),放入开水锅里煮,茶在锅里翻滚时,要不断用勺子搅拌,三四分钟后,即把新鲜牛奶徐徐加入。鲜奶与水的比例,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习惯。奶茶开锅后,又以勺频频翻搅,待茶乳交融、香气扑鼻时,即成。一般为浅咖啡色。喜欢咸的加点盐,喜欢甜的加点糖,还有的在喝茶时随用随加。此外,有的地方把炒米或小米先用牛油或黄油炒一下,再放进茶里煮。这样既有茶香味,又有米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酥油茶是在已经配制好的奶茶里,再适量放入酥油、红糖即成。这种茶在隆重的场合上饮用的较多,民间一般不多熬制。面茶的熬制方法较复杂:先将青稞面或麦面用油炒熟,再把事先熬好的红茶澄清倒入,搅动后成为比奶茶略稠状为宜。面茶既当茶又可当饭,是牧民冬季食用的茶食。这些种类繁多的茶,独具风味,细细品尝起来,真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来源:新华网